查看: 1520|回复: 0

[互联网新闻] 从一封家书到电子情缘:EMAIL发展背后的故事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2万

帖子

4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42349

实名认证用户VIP贵宾

发表于 2009-7-27 13: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wzjs 于 2009-7-27 13:15 编辑

现代化邮件分拣系统

  在中国电子邮件发展的进程中,有两类人值得铭记,一是把中国联入互联网的技术先驱们,他们是造就互联网时势的幕后英雄;二是电子邮件发展造就的财富人物,他们是互联网时势造就的大众英雄。无论是谁,他们的背后都有曲折的故事。

  延伸阅读

  三年“绝地反击”

  邮政绿色生意盎然

  “亲爱的爸爸妈妈,你们好吗……”《一封家书》这首歌几乎能让每个曾走过上世纪90年代的人陷入沉思

  可能你会发现身边越来越少的人愿意提笔写信,似乎现代科技的发展并没有为邮政预留一片天空,但其实并不是这样:2008年,我国邮政企业和全国规模以上快递企业收入累计完成960.2亿元,同比增长了14%,其中,邮政函件业务累计完成73亿件,同比增长了5%。

  你也许会惊诧于这个数字的巨大,也许你会讶异这抹深绿怎会如此生机盎然?

  “这很好解释,现在社会对于通讯的需求是呈几何级数暴涨的,纵使电子通讯的增长度再大,但也不会全部占有,所以传统邮寄业务依然是发展的。”蔡毅,中国集邮总公司部门经理,此前曾主抓出口业务,他告诉记者,中国的邮寄信函在不断增长,包括商业信函、个人信函都在增长,欧美等西方国家的信函业务亦如此,“这首先是由于商业信函需要签名的个人信用以及商业效力,再者这也是长期积累的用邮习惯所致”。

  这下记者就并不奇怪,本世纪初邮政业的“绝地大反击”了:1999年1月,邮政、电信正式分营时,一并划给邮政的还有一个亏损179亿元的“大黑洞”,而国内外多如牛毛的快件公司,也颇有心计地把邮路远的、成本高的的硬骨头全都留给了邮政。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在大力发展和提升函件、包裹、集邮、报刊发行四大“安身立命”传统业务的同时,这抹深绿色又向新型的电子邮政、物流配送和金融类业务以及其他新业务“蔓延”。到2001年底,仅3年,中国邮政就实现全行业扭亏,盈利达到6000万元,这次惊人弹跳堪称我国邮政发展史上的大手笔。

    1993年,李春波的《一封家书》唱出了书信所能承载的浓浓乡愁;1996年,汤姆·汉克斯与梅格·瑞恩的《电子情缘》在演绎了一段甜美爱情的同时,也为全球观众上了一堂浪漫的E-mail知识普及课。从手写书信到电子邮件,这是十几年间的一个悄然转变,转变的背后,是一个个少数人口口相传的故事,更是一道道国家信息化进程留下的车辙。

  六旬院士爬梯翻窗 只为“电子邮件”找路

  电子邮件最早是什么样?电子邮件的技术是怎样发展的?

  记者带着疑问走进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中科院电子邮件系统的技术骨干余女士向记者说:“电子邮箱其实与现实中的邮箱一样。常用的电子邮件协议有SMTP、POP3、IMAP4……”既然协议一样,底层的技术又差不多,各个品牌的邮箱基本上就是在竞争空间大小,传输速度等,“因此电子邮箱的发展,其实就是网络应用的发展,也就是中国信息化的发展。”

  我国最早的电子邮件,广为流传的就是1986年的那封E-mail:“越过长城,走向世界”,而在这之前的一次“准电子邮件”却很少有人提及。

  时钟拨回到1984年某日,两个人爬上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的六楼楼顶,一面指点着地形,一面商议着什么。

  吴为民,时任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ALEPH国际合作组组长。该合作组总部在瑞士,为了与海外保持实时沟通,吴为民打算利用计算机远程登录共享双方资源。当然这要先解决两个问题:建立远程计算机终端,找一条卫星通信线路。

  那时,中科院高能所大部分的模拟计算工作还需借用水利水电科学院的计算机,由于两家单位分别位于北京的玉泉路和木樨地,所以“为了一点点修改,在路上就要花2个小时。”吴为民回忆说。于是,他向当时主管软件开发的肖健院士建议:将高能所的“邮站”和水利水电科学院的M160-H计算机用微波信号连接起来。

  这一想法得到了肖健院士的支持。于是就有了二人爬上楼顶的一幕:60多岁的肖院士带着40多岁的吴为民,爬梯翻窗,站上楼顶观察地形策划通讯方案。

  后来,由于卫星通讯线路问题,吴为民只好弃用已经建好的“邮站”。两年后的8月11日,吴为民才在北京信息控制研究所开始联机试验。

  1986年8月25日,吴为民开始试验发送“邮件”,收信人是在瑞士的欧洲核子研究中心斯坦伯格教授。11点11分24秒,邮件发送成功。1986年9月10日,欧洲核子中心同时向吴为民和斯坦伯格做出回复,并正式向外界宣布此事。

  “这种方式类似电传真,还远不是真正的电子邮件系统。”兵器工业部下属的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原所长李澄炯说。远程登录虽然能互换信息,但中方没有自己的邮件服务器,无法实现邮件存储、转发等基本的邮件功能。

  这也让大家意识到,要真正建立自己的服务器,实现中国的邮件服务,必须加入国际网络大家庭。

  外商开出天价 造就首家免费电邮

  “中国电子邮件由开始普及到现在,一共只有十来年的时间。”Coremail首席架构师林延中的从业经历几乎与我国电子邮件同龄。 Coremail已在163.com、126.com、Tom.com等运营商系统中成功应用,国内超过2亿的电子邮件系统终端用户正使用 Coremail的技术。

  林延中告诉记者,若提起电子邮箱,就不得不提中国的第一家免费电子邮局和丁磊。

  1995年5月,意识到信息时代即将到来的丁磊,辞去老家宁波电信局的“铁饭碗”南下广州。打工两年后,他用自己多年写软件攒下的积蓄以及向家人借来的钱注册了自己的公司。1997年5月网易正式挂牌时,只有3个人;半年后,网易个人主页用户数一举超过了1万。

  “Hotmail太吸引人了!太有发展前途了!它一定可以成名!它一定可以上市!”这是丁磊看到Hotmail那一刻的感叹。很快丁磊把目光投向了免费电子邮箱服务。因为在创办网易之前,丁磊就知道美国有个Hotmail,可以让大家在网上免费收发电子邮件,但当时中国没有。

  手头并不宽裕的丁磊当初咬了咬牙,借了10万美元,打算买一套邮件服务软件。结果Hotmail的报价足够丁磊咬几十次牙——280万美元一套!外加2000美元/小时的安装费。

  技术出身的丁磊咽不下这口气,于是,他找来伙伴陈磊华(陈磊华离开网易后又创立了Coremail)研究Hotmail的结构,决定自己开发“分布式免费邮件系统”。

  苦战7个月,1997年底二人终于完成了电子邮件服务系统软件的编写。但电信部门却不批准他们在网上使用,“弹尽粮绝”的网易公司几乎到了无法生存的地步。

  这时,微软斥巨资收购了免费电子邮件服务商Hotmail,这一案例的示范效应让广州电信想到了丁磊曾推销过的“分布式免费邮件系统”。最后双方以20万元成交,丁磊还搭上了163.net域名。

  1998年3月,163.net正式运行,它是国内第一个全中文界面的电子邮件系统。网民反应非常强烈,每天注册用户达2000多人,半年间用户就到了30万。这时,有人找上门来向丁磊买软件,连续卖出10余套。网易就这样走上了成功的道路。

  “结果是我把Hotmail 赶出了中国。”丁磊后来说。

  邮箱容量激增 迈向无限量时代

  大约2000年前后,垃圾邮件开始泛滥,接着包括Coremail在内的各大厂商都相应的推出了反垃圾邮件产品。从此以后,垃圾邮件制造者不断变换着花样发送垃圾邮件,电子邮件厂商则不断研发出新的技术来进行对抗,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现在。

  2001年前后全球网络经济泡沫逐渐破裂后,各大网站相继推出了收费邮箱,很多网民担心无法享受到免费的“午餐”。

  2004年是令网民振奋的一年,4月Google宣布准备推出容量为1G的超大免费邮箱。国内互联网企业也不甘示弱,网易将免费邮箱从原来的25M扩容到260M,新浪也将免费邮箱扩容到30M。

  “2004年,Google和网易推出了以G为单位计算空间的大容量邮箱。这段时间各大运营商都在邮箱空间以及系统功能上展开竞争,网易在竞争中不断扩大自己的优势,逐步抛离了国内其他竞争对手。”林延中说,2004年是“G大战”的一年。

  2007年9月7日,中国雅虎突然高调宣布推出国内首款免费、无限容量、“终生邮箱”。9月10日下午,网易也随即宣布旗下163、126和yeah三款免费邮箱提供无限量升级服务。

  从M时代到G时代、再到今天的无限量时代,中国网民在“邮箱大战”的硝烟中享受着全新体验和免费服务。

  “在2007—2008年前后,网易推出无限容量邮箱和应用AJAX技术的极速风格邮箱,进一步巩固了领先地位。同时,同样是采用 Coremail电子邮件系统的139.com中国移动手机邮箱也加入了电子邮箱的竞争行列。这个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得益的应该是广大用户了,大家享受的电子邮箱服务品质也越来越高。”林延中说。

  电邮改变生活 距离是远是近

  在北京工作的李顺,自2007年硕士毕业后与人合租已经两年多,但他从不知道楼下的邮箱钥匙在谁那里。“我刚上大学时,还给在家复读的同学写信,那之后就再也没写过。跟家里打电话、打手机,工作联系有电子邮件,聊天有QQ、MSN。”李顺的口气透露出一种信息,显然没有必要写信了。

  “网络消除了工业化时代的两个标志,铁路与钟表。”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胡泳说。弗里德曼则在《世界是平的》中说,电子邮件是推动“世界是平的”的一种基本力量。只因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电子邮件比我们先前的任何一种通信方式都来得便捷,使得信息交流跨越了时空的概念。

  胡泳,推动中国互联网早期发展的最有影响的启蒙者之一,初次接触电子邮件是在1996年左右,别人给了他一个邮箱,他记得很清楚,叫做“世纪互联”。但是当时使用电子邮件的人并不多,胡泳记得在瑞士留学时通过电邮在国内的联系人仅10位左右。

  如今,电子邮件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全球目前每天发送的电子邮件数量,个人对个人大约为397亿个。

  小雷在某外企工作,由于公司不能使用QQ、MSN,所以他平均两个小时检查一次邮箱。这个习惯他也带到了晚上,带到了家里。“这意味着,人际关系与工作都被带到了生活里。”小雷说,“但我觉得跟朋友、老同学们聚得反而少了,感情也浅了。”

  远了,还是近了?这是个问题。

  胡泳认为,这个话题要分两方面说,通讯的发达首先会造成“心理上的亲近性代替了地理上的临近性”。以前,人沟通的障碍就等同于地理障碍,交朋友多是在交通所及之处。现在,通过网络交朋友、谈恋爱都已不再是新鲜事。足不出户,却能交到彼此感觉非常熟悉的朋友,这是一种超越地理界线的交流。

  另外一个方面,胡泳认为,首先应该重新给“朋友”下个定义。“人际交往有个规律,人一辈子的朋友其实就那么多。虽然技术带给了你无限可能,比如有一两千人在twitter上关注你,但是你不可能战胜时间、注意力的分配制约。”胡泳说,你会发现尽管有了更大的选择范围,但朋友的数目还是有限的,“ 上千名相识的人里,朋友可能不超过两位数”,友谊也是需要经营,有付出才有回报。

  中国电邮账号最多 邮件未来充满希望

  2009年的7月份,雷雨不时光顾北京。正在翻新道路的中国科学院软件所内满目泥泞,使人联想起中国当初敲开世界互联网之门时的艰难。

  1994年4月20日,中国与国际的64K Internet信道开通,标志着中国正式联入国际Internet,但由于没有域名,国外向中国发E-mail很困难,还只能用IP地址发。

  当时,域名资源成为中国互联网发展的瓶颈,中国 必须拥有国家顶级域名.CN域名才能真正在国际互联网上共享信息。其实,钱天白早在1990年就在国际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前身DDN-NIC注册登记了我国的顶级域名.CN,当时中国的.CN域名根服务器在德国,胡启恒、钱华林、钱天白等人联合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向国际互联网络信息中心(InterNIC)说明情况,甚至还发动一些美国科学界的著名人士写信到白宫,申请把.CN的域名服务器从德国移了回来。经过多次游说,终于在5月21日把.CN根服务器拿回中国。

  目前,中国已经是世界上E-mail账号最多的国家,也是发展最快的国家。未来的电子邮件是什么样子,余女士的回答延续了刚才的思路,“容量更大甚至不限容量,以及有其他特色功能。”余女士告诉记者,随着中国逐渐成为全球最大的移动通讯市场,手机邮箱进入蓬勃发展新阶段,还有中国互联网中心一直在做中文域名邮件的研究,这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未来。

  而一些即时通信工具IM的迅速普及,也一度让人担心“电邮取代信纸”的命运在电子邮件身上,但林延中笑笑说:“虽然说IM应用发展的速度很快,但是有一项数据可以说明这不现实。目前电子邮件用户在上涨,比如仅网易就从去年的2亿多用户涨到今年的3亿用户。就目前来看,IM或者说其他工具与电邮分工明确,各自有各自的使用群体,他们并行不悖,将长期并存。”

  您说我说

  问题: 上一次提笔写信是什么时候?

  胡泳: 上一次是在1997年,我在瑞士留学,按时要给父母写家信。

  林延中: 记不太清,至少十几年前了,写给谁也不知道了,可能是某位远房亲戚。

  蔡毅: 很近。每年我都会亲自给朋友们写贺卡,即便是发短信我也坚持原创。

  余女士: 上大学时,说实话实在是记不清。

  问题: 你认为电子邮件会最终取代手写信么?

  胡泳: 在很大的程度上会取代,对于我来说,书信似乎是史前的事情了。也许有的人不会使用电子邮件,但他可能去打电话。

  林延中:电子邮件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从这一点上来说,取代传统邮件是一种趋势。但这是建立在网络应用发展的基础之上,毕竟我国东西部发展不均衡,有些地方暂时还不能使用网络。

  蔡毅:我不这么认为,看看欧美和我国每年递增的信函数量就知道。而且电子邮件并不能做到一切,比如签名的法律效力。另外用纸笔写信是对人的一种尊重,我建议年轻人应该多用笔写写。

  余女士: 不会,我更愿意收到朋友写给我的信,那种打开信之后的温暖,是电子邮件永远无法取代的。

  最新动态

  中文前缀邮件标准

  已制定完成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首席科学家、CNNIC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钱华林近期表示,中文前缀邮件标准已制定完成,预计它在中国市场前景广阔,将与英文前缀邮件长期共存。

  与“.中国”域名相比,中文前缀邮件的发展速度稍慢一些,不过钱华林认为其应用价值甚至要高于前者。

  中文前缀邮件主要表现方式是,邮件“@”的前面与后面都支持中文语言,这将极大程度方便很多不习惯英语的网民,比如一个技术支持的邮箱是support@sina.com,但support这单词不是所有人都懂,换成“技术支持@新浪.中国”,这就更容易理解。

  钱华林认为,中文前缀的邮件,将更加方便中国本土的沟通与交流。“我们正在联合韩国、日本、台湾等地区在推进这项研究,标准方面的工作已经做完了,希望未来能尽快实施。”钱华林说。

  在钱华林看来,中文前缀邮件的推进也能反过来促进.中国域名的推广。原因在于“@”后面采取的技术基本就是.中国域名的技术。现在难点出在“@”的前面,原因在于很多操作系统支持字符与数字,但不支持中文。

  有CNNIC负责中文前缀邮件的专家告诉新浪科技,目前技术层面的解决方案已经很完善,相关标准也已通过,希望能呼吁广大邮件服务商参与进来,共同推广。

  钱华林预计,中文前缀邮件与英文邮件未来将在中国市场长期共存,前者主要在地方城市以及农村地区有广泛应用,后者在大城市以及与外国交流中将继续发挥价值。
温馨提示:
1、本内容转载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3、本内容若侵犯到你的版权利益,请联系我们,会尽快给予删除处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客服QQ/微信
89080001 周一至周日:09:00 - 22:00
十五年老品牌,学习网上创业赚钱,首先生财有道,值得信赖!
生财有道 版权所有!

本站内容均转载于互联网,并不代表生财有道立场!
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QQ|小黑屋|广告服务|加入vip|APP下载| 生财有道

GMT+8, 2024-11-24 05:27 , Processed in 0.102194 second(s), 33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