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天晚上7点的新闻联播经常是这样报道的:某某企业,原来如何如何,后来通过技术创新,淘汰落后产能,又如何如何。但是实际的情况确是:我们孕育出了世界上最大的山寨互联网企业(这东西不是我定义的,别骂我);我们没有iPad,但是我们却创造性的制造出了“iPed”等一批“物美价廉”的国产平板电脑;我们能将上午才在时装发布会上发布的新款时装在下午就推向市场。看上去各行各业均“长势良好”,但是这背后却是企业自身的悲哀,更是整个国家的悲哀。
这一切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某位著名历史老师的话:“中国人从来不会对不能马上变成钱的东西感兴趣。”给出了答案。这句话虽然打击面很大,但确实道出了实情。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教育
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问题已经探讨了很多年,虽然说不可否认,应试教育基本把学生的创造性“扼杀在摇篮里了”,但是,我今天要说的是,曾经大力推崇的“教育产业化”,更是扼杀我们下一代创新精神的罪魁祸首。
教育产业化,就是把教育事业的目的变成经济利益最大化。而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无非就两条路:开源和节流。好了,要开源,大学就不断扩招,增加专业,所有的大学都要变成“综合性大学”。而要节流,就需要压缩实习,实验的时间,因为讲课的成本只是需要支付给教师的工资,而实习和实验则要耗费更多的金钱。
这样以来,学校的经济效益确实大大提高了。然而,纵观人类历史,大多数发明却是这样产生的:人类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发现问题,并结合自己的理论和思想,提出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也就是说,创新的充要条件是发现问题和运用自己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回到我们的“教育产业化”,“开源”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数量急剧膨胀,但教学的效果却差强人意。而“节流”,就是要让我们的教育变成培养书呆子的过程,至于实际操作,到了工作之后再说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引领了中国历史上一场伟大的思想改革运动,但我们在教育界看到的,却是“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到了工作(姑且不论没有工作经验的应聘者找工作有多难),每天为生活而奔波,更不会有时间来思考。没有实践,就发现不了问题,没有真理,就解决不了问题。学生创新的缺失,其根本在于实践的缺失。
企业
中国的企业什么时候开始失去创新精神的?答案是:当他们发现制作一份别人产品的“便宜的副本”就能发财的时候。这样的例子可谓是数不胜数。在这样一个不尊重别人版权和专利的国家里,发明家(无论是国外的还是国内的)往往只能赚吆喝,抄袭者却能赚到人民币。这点在互联网领域体现的简直是淋漓尽致。而在互联网之外,这种山寨之风导致的最悲惨的结果就是:中国得到的技术永远是别的国家淘汰的,原因很简单,互联网上的东西很容易仿造,只要知道想要“实现个什么功能”,中国有的是技术人才来实现。然而以制造业为主的一些行业。没有高超或者独到的技术是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的。外国人不是傻子,当他们看到自己辛辛苦苦研发出来的产品受到自己产品“便宜的副本”的冲击的时候,必须会采取措施。你抄袭我的,那好,我就把落后淘汰的东西卖给你,你再抄袭也比我落后。至于“中国威胁论”之类的东西,虽然外国可能也惧怕中国对其构成威胁,但并不是外国不愿意把技术引入中国的主要原因。
为什么没有创新,拿着落后技术的企业还能活下去呢?因为中国有10多亿人的巨大市场。凭借着对中国用户的充分了解和对国情的充分认识,“抄袭党”们往往可以得到更多的用户,也就能获得比发明家更多的利益,而一旦某个企业拥有了数量巨大的用户的时候,它所抄袭来一切东西再落后也不怕没人用。视频分享网站的始祖、微博的始祖和世界上最大的搜索引擎很难打入中国市场(抛开政治因素不算),而中国国内的此类网站却遍地开花,生机盎然。再次来到互联网之外,我们熟悉的山寨手机,虽然不能走出国门,但是单单在这10多亿人的市场里出售,厂家就能赚个钵满盆满。既然我立马能赚到钱,我还费那么多事去搞那个“不能马上变成钱”的创新干嘛?
至于军事和国防工业,那已经上升到国家安全的高度了,在此不做讨论。
文化
如果说,技术方面的“借鉴”(姑且先这样说)还情有可原(我们国家科技和工业水平尚不发达)的话,文艺界的抄袭就难以原谅了。在这里,我们要区分一下“吸收融合”和抄袭。“吸收融合”自古就有,它是一个将不同特点的文化或艺术的精华加以提取,并重新创造出一种新的文化或艺术的过程。不难理解,这本身就是一种创作的过程,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对不同文化的充分理解的基础上的。而具有中国特色的“借鉴”呢?又回到开头的那句话了,就是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创造出最大的经济效益,所以,湖南卫视的“超女”一成功,各种电视台就蜂拥而至,纷纷推出各种的选秀节目。在电影界,现在的战争片有哪一部能超得过八一厂的老电影?新中国60年以来的动画片又有哪一部动画片能超得过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大闹天宫》(要知道,当时绝对没有计算机,这130分钟的电影全是靠创作人员手绘出来的,整整花了2年)。搞创作要花钱和时间,最后的结果还不一定好,那我还搞它干嘛呢?好了,现在艺术的抄袭到了什么程度?那个在上海开着的,号称排那么几个小时队才能进去的玩意,爆了都不知多少次“山寨门”了。
总结
现在互联网上讨论腾讯的人很多,大骂者有之,支持者亦有之。我认为,看待这个问题,首先,在商业经营和掌握用户的特征和心理上,腾讯是值得大家学习的(姑且不论其产品的用户体验,最起码它抓住了用户)。从它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企业并不傻也不是没有技术,只要有了“主干”,立马就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最后来个大丰收,按《疯狂的石头里》秦经理的话说,就是“搞得有声有色的嘛!”。但是中国缺乏的是提供“主干”的人。因为种下一粒种子比去山上挖一棵现成的树难多了,而且种子还不能“马上变成树”。
原文地址:http://www.glegoo.net/posts/1027.htm |
温馨提示:
1、本内容转载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3、本内容若侵犯到你的版权利益,请联系我们,会尽快给予删除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