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547|回复: 0

[电子商务] 给大热的无人便利店浇盆冷水 低成本是伪命题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2万

帖子

4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42349

实名认证用户VIP贵宾

发表于 2017-7-6 14: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要: Amazon Go能够完美运营的条件是:店内少于20人或当消费者移动缓慢时。一旦店内消费者多于20人,商品从货架上被移出具体位置,技术便难以监视。

   1499306500295.jpg

  自从去年10月阿里董事局主席马云提出“新零售”概念以来,线上线下零售业开启一股融合大潮,希望打造出有别于百货、大卖场、便利店的新零售业态。2个月后,亚马逊推出实验性质的Amazon Go,“拿了就走”是其核心卖点,尽管是个半成品,但无不体现黑科技范,消费者进门、选购、结算、离开全流程实现无人化操作的背后,是计算机视觉、传感器和深度学习在保驾护航。

  Amazon Go的惊艳亮相,使“无人便利店”概念顿时风靡全行业,国内零售业掀起一股讨论、实践热潮,阿里、缤果盒子、娃哈哈便是典型代表,它们分别代表零售商、创业者、品牌商。同时,无人便利店也成为资本市场的香饽饽,融资消息接二连三传来,一时风光无两。

  资本市场不断加码、创业者跃跃欲试,无人便利店似乎成为下一个风口。其实不然,必须给无人便利店浇盆冷水,便利店走出盈利困境的正确途径是创造更加有效的需求,在人力成本、租金成本等显性因素上下功夫治标不治本。要知道,便利店仍处于集体培养阶段,与是否有人关系不大,节约部分成本并不能换来运营效率的显著提升。

  无人便利店技术不够人来凑

  生存环境的巨变倒逼便利店加速变革步伐。一方面,不断上涨的人力成本和离谱的房租,使便利店盈利成为老大难,尤其是地处商业区的便利店,盈利更是难上加难。另一方面,不断迭代的物联网、人脸识别、移动支付技术,为无人便利店提供技术保障,与新零售强调技术的能量不谋而合。

  不可否认,无人便利店获得资本青睐有其优势所在,直观感受是人力成本、租金成本大幅下滑。以缤果盒子为例,其有中号盒子、大号盒子两种规格,分别为12.48平米、15.6平米,主要经营快消品、鲜食,拥有500—800个SKU(真有这么多?),官方称15平方米盒子可售卖的数量与40平方米传统便利店相当,但前者造价(10万)约为后者的1/4,试错成本低,而且其自带升降系统,能随时移动位置,可减少拆迁、装修造成的成本损失(前提是不被城管盯上)。

  需要指出的是,无论零售业态如何变化,提升运营效率是永恒的目标,无人便利店节省人力、租金成本,但管理成本是否真正降低还有待观察,原因在于当前技术应用并不成熟,真正的无人化运作并不可行。原定3月底向公众开放的Amazon Go推迟开业,原因在于技术难以准确跟踪到消费者购买的商品。

  Amazon Go能够完美运营的条件是:店内少于20人或当消费者移动缓慢时。一旦店内消费者多于20人,商品从货架上被移出具体位置,技术便难以监视。

  换言之,当店内过于拥挤时,Amazon Go可能会崩溃。国内同样面临这种尴尬,识别、传感、支付等无人化技术手段已相当成熟,难点在于消费者行为是随机的,实时传导到后台并且进行判断回传难度极高,准确率将大打折扣。

  不难看出,当前无人便利店在因应消费者随机无序购物时,表现并不尽如人意,即无法实现“高稳定”,单凭“低成本”这一要素,显然无法真正促使无人零售从概念落地为消费者购物场景,而打通与消费者直接接触的场景是无人零售长久生存下去的关键。

  因此,处于起步阶段的无人便利店仍欠火候,短期内并不具备实现规模化运营的成熟条件,只有技术质变才有望渐入佳境,进入复制推广的高速扩张期。

  无人便利店本质是自动售货机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技术加速升级迭代,无人便利店终会实现“高稳定”,真正限制其发展的因素不是别的,正是技术的无人化。不可否认,无人便利店是一个创新的切入点,但其本质上是升级版自动售货机,即在贩卖灌装饮料等常规商品的基础上,增加非常规尺寸的商品,缤果盒子、F5未来商店、Take Go概莫能外。

  换言之,无人便利店能解决的问题,自动售货机都不在话下,而且成本更低、坪效更高。除了以高科技形象示人这一噱头博眼球,无人便利店并不能使运营效率带来实质提升,小范围尝试、积累运营经验可以,盲目下重注不可取。

  先说成本,别看无人便利店面积小且租金低,但其每平米单日租金并不低,而且需要灯光、温度、设备等物业配套,加上商品管理成本,其总成本不是小数。

  反观自动售货机,无论是以饮料为主的机器(占地1—2平米)还是复合型售货机(占地8平米),其造价都低于无人便利店,而且更容易维护,只需补货一个动作,无需来回整理货架。

  再说坪效,中百集团董事总经理万明治曾算过一笔账,日本有500万台自动售货机,年销售达3000多亿元,即每台占地1—2平米的机器日销达168元,坪效为84元/平方米/天,反观居然之家打造的Eat Box坪效号称1500元/20平方/天=75元/平方/天,低于自动售货机。

  不难看出,无人便利店在核心指标上完败于自动售货机,其在资本市场备受追捧的原因可能是被过度包装“无人”的概念。毕竟,长期被盈利困扰的便利店太需要引入创新元素,以提振行业士气。不过,我想说的是,任何零售业态与黑科技的结合,都必须以提升运营效率为根本出发点,其次是改善用户体验,避免陷入叫好不叫座的尴尬。

  遗憾的是,当前无人便利店连让消费者叫好都没达到,更别谈叫座。其与传统便利店销售的商品大同小异,但客单价远低于后者,通常在10元以内,反观传统便利店客单价为超过10元甚至达到20元。要知道,有人便利店与消费者交互、提供服务,可以产生更多附加销售。

  考虑到客单价与坪效直接挂钩,无人便利店客单价低这一硬伤,将影响坪效的实际表现。同时,享有黑科技光环加持的无人便利店,依然摆脱不了零售业通行的规模效应,只有不断扩大规模,才有可能降低后台成本实现盈利,如何实现快速扩张成为其生存下去的关键一步,坪效低是绕不开的绊脚石。

  结语

  有人说,为了使无人便利店早日步入正轨,便利店可以配合技术的无人化做出让步,比如减少面积、商品数量。这一观点看似合理,实则大错特错,便利店的核心宗旨是为消费者提供便利,一定量级的SKU必不可少,而且消费者进店消费往往有品牌忠诚度和明确嗜好,如果不能提供其所需的品牌或特定商品,便利便无从谈起。

  因此,无人便利店不得不在无人化与便利程度之间艰难寻求平衡,目前更多向无人化倾斜。长远来看,如果无人便利店真的流行开来,我认为其会像共享单车一样,成为国民素质的照妖镜,原因在于无人便利店可能成为社会闲散人员的“天堂”,不得不派专人看护。

  如果公众素质无法快速提升,运营方需要额外投入大量人力去监督、管理、整理,为便利店节省人工这一美好愿望就会落空。考虑到鲜食比快消品利润更高,便利店都在不遗余力强化鲜食,而无人便利店在鲜食的销售、加热服务方面存在诸多问题。自欺欺人的低成本、被高估的坪效,无人便利店能否改善盈利情况还是未知数,切忌盲目乐观。
温馨提示:
1、本内容转载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3、本内容若侵犯到你的版权利益,请联系我们,会尽快给予删除处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客服QQ/微信
89080001 周一至周日:09:00 - 22:00
十五年老品牌,学习网上创业赚钱,首先生财有道,值得信赖!
生财有道 版权所有!

本站内容均转载于互联网,并不代表生财有道立场!
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QQ|小黑屋|广告服务|加入vip|APP下载| 生财有道

GMT+8, 2024-11-24 05:18 , Processed in 0.198103 second(s), 37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