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727|回复: 0

[互联网新闻] 网络收费模式:《纽约时报》付费越不过的高墙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2万

帖子

4万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42349

实名认证用户VIP贵宾

发表于 2011-4-27 17: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上月底全球传媒老大之一《纽约时报》正式宣布,网络版进行收费──读者可在其网站上每月免费阅读20篇文章,如果超过限额,则需要交费。这对于整个互联网新闻领域来说,是一标志性事件,并且国外业界称为“收费之年”。

至今,恰好是1个月时间,外媒报道,调查公司Hitwise监控数据显示,在纽约时报网站设置付费墙后,网站访客数量已连续12天下降,平均访问数量下降了5%~15%。据悉,纽约时报网站的页面访问量也下降了11%到30%。不过,对于这些数据,《纽约时报》随后也亮出了数据来回应,网络版自上月28日收费以来,付费读者已高达10万,并表示,这一结果“好于公司预期”。

跟随着《纽约时报》的收费步伐,美国一些地方报纸也开始了对旗下网站内容收费,或是着手准备。对此即将来临的网络内容收费浪潮,分析人士认为,这也是对互联网内容价值考验的“试金石”,同时,也是内容提供商、互联网免费分享坚持者博弈的开始。

回应:

点击率下滑是“意料之中”

3月28日,《纽约时报》正式竖起了“网络收费墙”,读者可在《纽约时报》网站每月免费阅览20篇文章,如果超过限额,则需要交费。根据读者访问网站终端不同,费用不同:从手机上访问每月要支付15美元,从iPad上访问要多支付20美元,从电脑上访问则需要每月35美元,不论任何设备,包括《纽约时报》的阅读器应用。外媒报道,纽约时报公司首席执行官珍妮特·鲁滨逊在近日一次与财经分析人士的电话会议中表示,初步数字“令人鼓舞”,付费读者已达到10万,不包括那些因订阅纸质版报纸而能免费浏览网站的读者。而网站相关人员表示,希望今年网站的付费订户能达到30万。

鲁滨逊表示,今年以来《纽约时报》在电子阅读器用户中的订户增长40%。同时,该报受理了来自iPhone用户的650万次链接下载,来自iPad用户的180万次下载。

然而,来自第三方调查机构数据显示,在纽约时报网站设置付费后,网站访客数量已连续12天下降,平均访问数量下降了5%~15%。据悉,纽约时报网站的页面访问量也下降了11%到30%。《纽约时报》表示,3月份旗下网站的独立访客约为6200万,开始收费后网站点击量有所下滑“在意料之中”。值得注意的是,自收费以来,纸质报纸的家庭订户有所上升。

支招:

如何粉碎付费墙

对于网络内容付费,不仅是习惯了免费午餐的国内用户无法接受,即使在国外,大部分网上新闻阅读者们也未必马上“认同与接受”。更好玩的是,当《纽约时报》推出全新收费“法则”后,有外媒支招,如何“粉碎”这堵收费墙,当然,不是盗版,因为当中是有漏洞可钻。

利用谷歌Chrome浏览器的拓展功能。谷歌Chrome浏览器的拓展功能运用两行密码就能避开《纽约时报》的付费墙,不过,这两行密码就要网络高手们贡献了。

《纽约时报》的Twitter免费索取内容。据了解,《纽约时报》喜欢帮助社交网站,因此会允许用户在Facebook与Twitter上免费阅读它们的文章。当然,这些推送的文章不一定符合你口味。

在不同的计算机和设备上连接《纽约时报》网站。据了解,《纽约时报》网站会根据你上网的IP地址来限制你每月只能浏览20篇文章。那么,用你手机、办公室电脑和家里电脑分别浏览其网站,这样你每月就可以浏览60篇文章。另外,尝试使用IP地址代理,这样每次登录其网站就能用不同的IP地址。

采用清除插件。有技术人员在互联网上推出一些《纽约时报》清除插件,它能通过脚本改道发送给你一张免费的页面,将页面上特定的标签拖到浏览器工具栏上,当网站提示你付费时,点击它就行了。

用谷歌每天浏览5篇免费文章。

讨论:

大众是否应为网络内容掏腰包

对于互联网内容收费的讨论并非因该事件才流行,其实此前《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等都对其网络内容收费,然而,像《纽约时报》这种大众主流报纸实行网络版付费,影响范围却相当广泛,大众读者是否愿意为其网络内容掏腰包?从大部分国外分析人士观点来看,认为《纽约时报》的网络收费模式,更多像一场美梦。

有国外分析人士认为,从目前来看,网络版收费运营最为成功的属于《华尔街日报》和《金融时报》,但大众类的《纽约时报》读者的依赖度和忠诚度,远比不上专业类的《金融时报》等,所以让普通读者付费看电子版,困难颇多。

IT媒体评论指出,考虑到美国以外的读者在订阅报纸或者网站付费上的障碍,《纽约时报》似乎已经自愿放弃这部分读者。

一IT分析人在博文中指出,互联网内容提供者希望用户能为内容付费,但互联网大量的免费信息已把用户惯坏了,更重要的是,无需一定通过付费渠道也能获得同类内容。“尽管互联网用户需要为他们所要的东西付费,但是如果物有所值的话,很多人还是很乐意掏腰包。”该分析人士补充。

(本文来源:大洋网-广州日报 作者:文静)

来源:广州日报
温馨提示:
1、本内容转载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3、本内容若侵犯到你的版权利益,请联系我们,会尽快给予删除处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客服QQ/微信
89080001 周一至周日:09:00 - 22:00
十五年老品牌,学习网上创业赚钱,首先生财有道,值得信赖!
生财有道 版权所有!

本站内容均转载于互联网,并不代表生财有道立场!
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QQ|小黑屋|广告服务|加入vip|APP下载| 生财有道

GMT+8, 2024-11-26 17:39 , Processed in 0.238201 second(s), 32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